打工作家袁源吊唁儀式在湖南洞口縣高沙鎮沉痛舉行
日期:2025-05-05 11:47 來源:中國新媒體信息網
5月4日正午12時,洞口縣高沙鎮月英村籠罩在肅穆氛圍中。星子山下,蓼水之畔,哀樂低回如泣,一場莊重的吊唁儀式在此舉行,送別中國“打工文學”領軍人物袁源先生。邵陽市作家協會、洞口縣作家協會、高沙鎮文聯、洞口縣蓼水潮文藝學會、月英村黨支部等各界同仁與袁源生前親友齊聚,共同緬懷這位以筆為炬、照亮時代的文學赤子。吊唁儀式由洞口縣蓼水潮文藝學會主席唐可省主持。


▲家鄉文友沉痛悼念作家袁源。肖育堯攝。
隨著主持人宣布“儀式準備開始,請鳴炮奏樂”,現場氣氛瞬間凝重。全體人員肅立,面向袁源先生遺像行三鞠躬禮。“一鞠躬,致敬他對文學事業的赤誠堅守;再鞠躬,緬懷他為打工文學作出的卓越貢獻;三鞠躬,祈愿他在另一個世界安息長眠”。聲聲悼詞,飽含眾人對逝者的深切追思。
在生平回顧中,袁源的文學之路徐徐展開。他生于高沙古鎮,這片走出了艾蕪、謝璞等大文豪的土地,賦予他對文學最本真的熱愛。他自17歲以處女作在《邵陽日報》副刊嶄露頭角,便展露非凡文學天賦。上世紀80年代,作為最早一批南下打工者,他的身影出現在建筑工地的腳手架上、工廠流水線的轟鳴聲中。1990年返鄉后,他毅然決定轉型,以通俗文字記錄打工群體的真實生活,更與友人創立蓼水潮文學社,并讓文學社發展成湘西南最具影響力的民間文學團體。
其后,他南下廣州先后執掌《飛霞》《嘉應文學》等打工文學刊物,并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作品,更多次登上《家庭》《知音》等知名大刊,以質樸的文字寫出打工人的靈魂。


▲洞口縣作協主席林濤講話。肖育堯攝。
親友追憶環節,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月英村黨總支書記曾四立哽咽道:“袁源用勤勞善良為家庭樹起標桿,為鄉鄰樹立榜樣,更以文學才華照亮他人道路。”
作家向垣洪與袁源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他回憶起知遇之恩時紅了眼眶:“我的處女作《潮濕的心》能在《飛霞》發表,全靠袁源老師的慧眼。他常說‘文學就是那束照亮我們前行道路的光’,這句話我會銘記一生。”
唐可省現場展示他寫的悼念詩,詩中最后一句“早赴瑤臺作謫仙”飽含深情。他解釋說:“‘瑤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謫仙’是有才華的仙人。希望袁源能早日到達仙人居住的地方,在仙界做一個有才華的仙人!”
鄧潔明深情懷念和袁源在廣東并肩奮斗的歲月:“那時袁源執掌《飛霞》雜志,我負責《健康天地》雜志,還有唐可省在廣州出版社策劃中心任職,我們互相切磋、筆耕不輟,共同提高寫作和編輯水平,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回憶。”
居住深圳未能到場的著名作家曾野(筆名葉耳)發來悼念文字,以“喝酒臉紅”“微笑迷人”等鮮活細節,勾勒袁源親切隨和的形象。他深情悲嘆:“再也無法與袁源兄長把酒言歡了!”令在場眾人無不動容。
洞口縣作協主席林濤率副主席向垣洪、王道清、肖育堯及副秘書長肖正中到會。林濤感慨:“袁源是盛極一時的打工文學的領軍人物,他的文學成就,早已成為了打工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文學品格,必將永遠定格在廣大文學朋友的心中!”
洞口縣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袁國基和袁源既是文友,又是鄉鄰,還是親戚。論輩分,袁源還高他一輩。他深情追憶和袁源50余年情誼:“袁源出身貧寒,少年孤苦。但他胸中有愛,心懷遠方。他的才華終于在南方得以展示,成為那一個年代南下打工青年的代言人,在中國南方一時形成巨大影響。袁源為人真誠,品德高尚,雖生命短暫,卻燃燒了自己,把生命中的美好全部留給了我們!”


▲洞口縣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袁國基講話。肖育堯攝。
邵陽市作家協會主席周偉因在外地未能親臨,特托人敬獻花圈,并在發來的悼詞中對袁源作了高度評價。他說:“文星隕落,蓼水嗚咽;椽筆塵封,草木含悲。袁源的離世,是我們高沙文壇、洞口文壇乃至邵陽文壇的一大損失!我們失去了一位好作家、好編輯、好文友,也使他的家庭失去了一位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
袁源的愛人在答謝時,淚水奪眶而出:“他一生與文字為伴,雖然走得匆忙,但他留下來的作品和精神,將是我們家里最寶貴的財富。”
袁源去世后,家鄉文友向垣洪、謝樂勇、唐可省、劉長柏、曾野、鄧潔明等紛紛撰文悼念,江單、袁姣素、向軍、劉文宏、謝立軍等也以不同形式寄托哀思,足見其在文學界的深遠影響與鄉鄰心中的崇高地位。
蓼水湯湯,載不動萬千思念;星子巍巍,訴不盡文壇哀情。袁源雖已遠去,但他留下的文學火種,必將在更多追光者手中代代相傳,照亮中國文學的漫漫征途。(通訊員 唐可?。?/span>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襄陽至荊門高鐵進入靜態驗收階段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