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發布中醫藥大模型評測標準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田曉航)中國中醫科學院10日在京召開中醫藥交叉學科和智能科學大會,發布中醫藥大模型評測標準《面向行業的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技術和應用評估方法 第12部分:中醫藥大模型》等多項成果。記者在會上了解到,這一標準首次構建了中醫藥領域大模型量化評估體系。
“中醫藥大模型將傳統中醫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可為臨床、科研提供便利,但大模型研發應用中也存在模型訓練測評體系不健全、應用場景適用范圍不可知、模型臨床應用效果評估難、模型運行穩定性難保障等問題和困難,亟需建立大模型評測技術與應用標準。”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趙宇平說。
根據這一標準,中醫藥大模型評估聚焦技術和應用能力兩方面,標準主要覆蓋場景豐富度、能力支持度、應用成熟度三大能力域,13個能力子域,30余個能力項。三大能力域主要關注中醫藥大模型應用場景的覆蓋廣度、中醫藥大模型的全流程技術能力、中醫藥大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的服務質量及效果。
據介紹,這一標準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14家單位共同編制,目前已為“大醫金匱”“數智本草”等中醫藥大模型提供評測支持。
當天,大會還發布了中文醫療大模型評測體系及開放平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智算平臺、國家中醫藥古籍數字圖書館、中醫藥典籍元術語引擎與推理決策平臺、中醫智慧診療與健康管理平臺系列產品等中醫藥智能化成果,并推出國際傳統醫學臨床試驗注冊平臺智能化升級版。
“以大模型為基礎的深層次人工智能已在醫學等許多行業發揮了巨大的創新作用。”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楊洪軍認為,中醫藥大模型有望為中醫藥研究及臨床應用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促進中醫藥數字化、自動化升級,引領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