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發文“新冠大流行將結束” 此前兩次預測都沒對
1月19日,《柳葉刀醫學雜志》發表了一篇名為《COVID-19 將繼續,但大流行即將結束》的文章,稱新冠疫情即將結束。
文章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和評估研究所(IHME)主任默里,文章預測稱,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即將結束,3月成為關鍵時間點。屆時,全球50%的人口感染奧密克戎毒株,隨后確診病例呈下降趨勢。研究稱,隨著疫苗廣泛普及,患者感染奧密克戎后癥狀較輕。默里表示,由于奧密克戎集合多種突變,感染者康復會后將建立免疫屏障。這將幫助人體有效預防未來出現的其他變異株。
預測曾經兩次被打臉
IHME(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 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下屬的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一直以來關注著全球備受矚目的健康問題,同時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據IHME官網介紹,IHME應州政府、美國醫療機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要求推出了新冠肺炎預測模型,重點預測疫情每日及累計死亡人數,疫情下對醫院服務如呼吸機、病床、重癥監護(ICU)病床的需求等。
從2020年3月起,美國白宮在疫情通報會上多次引用華盛頓大學預測模型提出的死亡數、疫情高峰時間等。此后,IHME儼然成為白宮疫情政策制定的數據智囊庫。
然而,IHME的預測數據多次被打臉。美國一些輿論認為,美國之所以一直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白宮過于相信IHME的預測模型。
2020年3月26日,IHME在社交媒體宣布,“我們預測未來4個月,美國死于新冠的人數將在3.8萬至16萬人之間,然后疫情有最大概率會在6月份結束”。
特朗普很快接受了IHME的預測模型,作為其“成功抗疫”的衡量標準。4月19日,特朗普在當天的新冠病毒簡報會上表示:“美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將達到大約6萬大關,比預計最少的死亡人數(10萬人)少了4萬人,新冠肺炎完全就像流感一樣。”
然而美國的新冠疫情并沒有任何結束的跡象,到了2020年底,美國死于新冠的人數已經超過了35萬人。
2021年1月7日,IHME再次預測,疫情會在未來一個月達到巔峰,然后持續下落,直到疫情結束。
而事實上,美國的新冠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一路攀升。截至2022年1月23日,美國感染人數超過7000萬,累計死亡人數超過88萬人,目前每日確診超過70萬例。
新預測依然與事實有差距
雖然多次被白宮引用,但IHME的這個預測模型遭到了很多流行病學專家的批評。
據生命科學網站STAT報道,許多流行病學專家呼吁美國官方人士停止使用華盛頓大學的這一預測模型,稱這個模型不準確、不可靠。
STAT報道截圖
悉尼大學統計學家Sally Cripps對華盛頓大學預測模型的準確性持懷疑態度,稱“即使預測第二天的死亡數,它的預測結果70%時候都不在95%的置信區間內。”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專家Marc Lipsitch則稱,“在我們傳染病流行病領域,大部分人都不認為所謂的默里模型適合新冠肺炎疫情的預測工作”。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格雷格·貢薩爾維斯表示:“IHME的預測模型,是眾多數學模型中的一個特例。我擔心白宮在尋找數據,告訴他們一個他們想聽的故事,所以他們看的是死亡病例預測最低的模型。”
那么,如何看待IHME這次對新冠疫情的預測?
與前幾次預測“新冠疫情將結束”不同,這次IHME并沒有預測疫情會結束,而是預測“政府和社會為控制疫情傳播而采取非常措施的時代將結束”。
IHME預測,由于奧密克戎毒株感染的速度和強度大大提升,預計從現在到2022年2月的第二周,大多數國家將出現奧密克戎感染峰值。并且,新的新冠毒株肯定會出現,其中一些可能比奧密克戎毒株更嚴重。
不過,IHME同時相信,未來新冠病毒傳播對健康的影響將較小。理由是,現有證據表明,奧密克戎毒株感染造成的無癥狀感染比例要高得多,可能高達80-90%。隨著COVID-19疫苗接種的持續增加,全球新冠免疫水平應處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政府和社會為控制SARS-CoV-2的傳播而采取非常措施的時代將結束”。
這些觀點中,仍有很多數據與事實有較大差距。
例如,文章中提到“omicron毒株在大多數國家造成的死亡人數似乎與北半球國家嚴重流感季節的水平相似”。事實上,美國目前平均每日死于新冠的人數在3000人左右,但美國歷史上流感最嚴重時期,每天也只有約1500人死亡。
再比如,文章說“增加新冠病毒檢測的行動,不太可能影響omicron感染波的進程”,“試圖追蹤傳播途徑的努力似乎是徒勞的”。
但在中國,今年1月天津出現奧密克戎疫情,經過4輪全員核酸和相應的隔離措施,
天津“在一個潛伏期內,由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的本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階段性明顯成效,實現了社會面清零。”
這些事實都在證明,IHME這一次的預測或許會被再次打臉。
責任編輯: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