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tvnh7"></wbr>

<sub id="tvnh7"></sub><em id="tvnh7"></em>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香港| 澳門| 臺灣

      北京下苑村:藝術與鄉村找到了共同生長的密碼

      日期:2022-04-29 17:19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下苑村,一個貌不驚人的農家小院,院子里種了葡萄、獼猴桃,還未結果,葉子倒是十分茂盛。只是和其他農家小院不太一樣的是,這里還擺滿了完工與未完工的油畫——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孫遜,已經在這兒住了七八年。這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生活的地方,除了“進城”上課,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兒過著“田園生活”。

        孫遜并不是下苑村的第一批“新村民”。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央美院十幾位老師到下苑村居住,其中不乏田世信、孫家缽等著名雕塑家,下苑村慢慢形成了成名藝術家們的聚落。2000年,雕塑家錢紹武寫下了“下苑藝術家村”的招牌。如今,常住下苑村的藝術家有80多戶,成名的,未成名的,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工作室埋頭創作,業余就成了“村民本民”。

        下苑村不僅是藝術家們的棲居地,還有民宿、酒吧、藝術展覽、藝術市集、騎行大本營等多種業態。藝術不是“空降”到鄉村,藝術家也不僅僅是“租住”在鄉村,村民、藝術家、游客,在下苑找到了共同生活的聚落,藝術與鄉村找到了共同生長的密碼。

      下苑村 陳杰/攝

        鄉村里的“藝術范兒”

        4月16日,“下苑藝術生活季”開幕。昌平興壽草莓,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藝術生活季主打草莓,卻包含了繪畫、音樂、美術、舞蹈等元素,還有騎行、藝術市集、展覽等活動,連“喜上莓梢”的宣傳畫,就是村民自己畫的。畢竟,藝術在下苑,是一個幾十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

        下苑村的小廣場上,立著藝術家們創作的雕塑,成為游客來此的網紅打卡地。不久前,50多名藝術家、在校學生和村民們一道,在村里畫了一幅長達近300米的墻繪。“畫家畫得相對專業,有一些現代主義的色彩,村民的繪畫更直白,但兩種風格都非常好。”孫遜說。墻繪完成后,下苑村又多了一個游客打卡處。

      下苑村的墻繪 陳杰/攝

        如果說北京798是一個源于工業遺產的藝術區,藝術完全替代了工業,那么在下苑村,則是藝術賦予鄉村新的能量,兩者共同生長。

        在孫遜來到下苑村之前,下苑村已經在藝術圈里頗有名氣,他的一些朋友早早地在村里租下小院,實現了中國文人向往的山水田園夢。來了幾次,禁不住誘惑,從2014年開始,孫遜也定居到了這里。

      孫遜在下苑村的工作室 陳杰/攝

        “坦白說,一個客觀原因是我的職業讓我遠離城市也不會耽誤工作,在村子里用較低的租金能擁有更大的工作空間。”孫遜說,“來了之后感覺到,離開城市能讓我不被瑣事和應酬打擾,能安靜下來創作;而且從專業角度,我開始體驗到傳統繪畫中的山水田園意境。”

        身在田園,不種點兒什么對不起這土地,而作為畫家,既然種了四時瓜果和花卉,不留下點畫也對不起自己與它們的朝夕相處。“比如說畫葡萄,以前我畫的是從超市里買來的成熟的葡萄,而現在畫的是可以是從藤上長出來的葡萄,還未成熟,發綠……”孫遜說,現在他一旦想好要畫什么,就去院兒里找,“誒,這串不錯,啊,那串也不錯”;選好后,在盤里擺上幾個造型,行,就畫它了,“整個過程就挺享受的”。

        現在去下苑村郊游,你的一天可以是這樣的:在藝術餐廳一邊吃飯一邊看展覽,去藝術市集挑挑揀揀喜歡的工藝品;閑逛經過一個又一個小院,從敞開的門能看到院子里擺滿了雕塑或者畫架;晚上去酒吧,旁邊坐著的可能是以前只在畫冊上看見名字的畫家;夜深人靜,在藝術民宿里好好睡去,窗外,還有樂隊不知疲倦地唱著民謠……

        藝術,氣氛很重要,下苑,很有藝術范兒。

      下苑村 陳杰/攝

        村民自學成油畫家,還在798辦了展

        下苑村村民王寶珠,今年63歲,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在炎黃藝術館和798都辦過畫展的畫家。他畫的是油畫,偶爾也來幾筆水墨,他最喜歡的題材就是他的日常所見:牛啊、鴨子啊、小毛驢啊、小松鼠啊,還有下苑村周圍的山山水水。

        時間回溯到快20年前,畫家黑子租了王寶珠家的平房做工作室,這是王寶珠第一次和“藝術家”有了近距離接觸。當時,王寶珠在村里開一個小超市,經常用自家運貨的車,幫畫家把畫框運到中國美術館、798等地。一來二去,他見識了不少藝術展。

        “他們(藝術家)攛掇我,讓我也畫兩筆,我說我這老農民還能畫畫?他們說畫一畫就知道了。”就這樣,純愛好,純自學,王寶珠和同被“拉下水”的妻子劉秀芬,迄今已經畫了200多張畫,被買走收藏的就有幾十張。

      王寶珠在家中繪畫 陳杰/攝

        “他們說我畫出了自己的風格,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畫得怎么樣,我就是喜歡。”王寶珠說。下苑村的變化,他全程見證:“村子變化太大了,路修好了,垃圾分類也做得挺好;更重要的是,我們村民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樣了,父母會教育小孩,要多讀書、多學文化。”

        如今,王寶珠的主業是興壽鎮一處集體林場的護林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融合。

        下苑村村支書馮志廣介紹,村民和藝術家一直都和睦相處,藝術家對村民的影響也是逐步遞增。“一些村民在村里藝術氛圍的影響下,慢慢拿起了畫筆,開始描繪自己的美好生活?,F在,我們村就是一個真正的藝術社區,有畫畫的村民、做雕塑的村民、做音樂的村民,當然,也依然有種菜的村民、養花的村民。”

        物質和精神都結出了“藝術之果”

        目前,下苑村的“原住民”和“新村民”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1。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在下苑村住了25年,今年81歲的他,愛戴一頂棒球帽,在村子里買菜,商販們都認識他。另一位“80后”雕塑家、今年82歲的中央美院教授孫家缽,也每天埋首在木雕中,村民們知道他的愛好,看到樹樁就給他拖過來。

        二三十年的積淀,讓藝術與鄉村融為一體,藝術家和村民成為朋友。談到“收獲”,下苑村在物質和精神上堪稱“雙豐收”。最開始,村民出租家中多余的房子就可以獲得收入;而當下苑村越來越因為“藝術”名聲在外,藝術家和游客越來越多,村中的業態也越來越豐富,給村民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

        2016~2017年間,黑子拉著村里的藝術家,在他的工作室密集地辦了十幾個展覽。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通過公共展示的方式,藝術家和村民有了更多互動。

        也是在2017年,下苑侃譜空間成立,負責人、藝術活動策劃人趙峰介紹:“下苑作為一個藝術家村,沒有公共的藝術服務空間,很難把藝術家資源轉化成村集體經濟發展動能。于是,在下苑村委會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們注冊成立了侃譜小食堂,主要以特色餐飲和展示村里藝術家作品為主。”

      侃譜空間 陳杰/攝

        在侃譜小食堂,小院墻上的壁畫就是黑子的作品《下苑村夜宴圖》,畫中每個人物幾乎都能找到相應的住在下苑的藝術家。從“物理”上的住在下苑,到“心靈”上的棲居在下苑,藝術和下苑的關系從量變到質變。

        2018年,由侃譜空間牽頭,第一屆下苑藝術生活節成功舉辦;從2018年至今,侃譜逐步完成了藝術空間主題民宿、藝術空間主題餐飲、藝術生活超市、藝術服務中心等多種業態的布局。這些業態中的服務業,都吸引了村民的加入。

        馮志廣說,下苑村現在有繪畫展示空間、音樂空間、舞蹈空間,藝術生活主題市集……這些公共的藝術空間讓來到這里的人們,真正感受到下苑村藝術生活的氛圍。

      下苑村 陳杰/攝

        藝術的能量不是爆炸式的,而是一點一點浸潤。天天生活在藝術中,村民們慢慢對藝術產生了興趣,王寶珠不是個孤例。即便大多數村民沒能成為畫家,但天天和藝術家待在一塊兒,耳濡目染,也養成了沒事兒去看個畫展的習慣,“反正展廳就在我家隔壁”。

        在專業人士眼中,村民們的作品還別有一番個性。“村民的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表達會更直接,更天真。他們的作品中,對自己熟悉的鄉村生活有著一種天然的感動。”孫遜說。有時候,他和其他同行也會做一些公益課堂,教村民畫畫、做陶藝。教完之后,藝術家和村民的作品,擺在一塊兒做展覽。

        隨著藝術家的潛能逐漸在下苑村釋放,下苑村也開始積極發掘藝術文化產業的項目。“通過藝術文化引流社會受眾,打造村集體公司及服務合作社,建造以藝術文化為地標符號的農產品銷售平臺,做到藝術產業拉動振興鄉村建設的目標。”馮志廣說。


      責任編輯:王健

      上一篇:太原晉陽古城遺址內發現隋代瓷窯遺址

      下一篇:2021年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5605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

      圖片新聞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