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tvnh7"></wbr>

<sub id="tvnh7"></sub><em id="tvnh7"></em>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雄安| 香港| 澳門| 臺灣

      70載芳華看巴中變化

      日期:2022-09-03 15:40 來源:中國新媒體信息網

          每一片樹葉都在見證春天
       
        中國新媒體信息網訊(汪健) 時間勾勒出新的年輪,刻下老區人民前行的足印。從一窮二白到2018年GDP總值645.88億元,從吃不飽飯到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458元,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到201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5.9億元……組組數據,記錄著70年來巴中的巨變。
       
        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質量十佳城市……一項項榮譽,書寫著新中國成立70年來巴中的壯麗詩篇。從貧窮走向小康,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后走向振興……每一片樹葉,都在見證春天。每一個巴中人,都在溫潤如玉的“春天”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從貧窮走向小康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70載,篳路藍縷,滄海桑田,巴中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初心不變,為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標不變。
       
        1993年建立地區時,巴中一窮二白。通過貫徹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規劃,經歷新階段扶貧時期,統籌城鄉推動連片扶貧開發階段到當前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階段,巴中由90.9萬絕對貧困人口減少到去年底的6.29萬人。
       
        成績的取得并不容易,背后是每一個干部群眾的辛勤付出。
       
        2017年6月以來,從機關到基層、從丘陵到深山、從園區到工地,市委書記羅增斌、市長何平研究得最多的是脫貧攻堅工作,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貧困村,牽掛最多的是貧困群眾。
       
        接過到2020年實現與全省全國同步小康的軍令狀,巴中拿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站位: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各級領導干部既掛帥又出征,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在最貧困的地方,使最大的力氣,想最好的辦法——
       
        看扶貧力量,全市1725名“第一書記”駐村,7萬多名黨員干部職工結對幫扶貧困戶,選派350名優秀干部全脫產開展巡回幫扶工作。
       
        看工作方法,從編制扶貧規劃到完善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巴中大地上從來都不缺乏實干和創新。
       
        成為全國第一個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存量增減掛鉤指標的地區。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流轉是一舉雙得的事,在緩解先富地區建設用地不足的同時,又解決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巴州區水寧寺鎮龍臺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該村通過土地增減掛鉤,不僅解決了80多戶貧困戶住居安全問題,還通過土地整理讓拆舊復墾的土地集中連片。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業主發展巴藥產業,同時建設食用菌大棚35個,通過“土地流轉、入園務工、入股分紅”三種利益聯結模式,覆蓋帶動全村所有農戶人均增收2000余元。龍臺村也成為全市率先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
       
        脫貧攻堅,受益的不只是貧困戶。在巴州區化成鎮長灘河村,得益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非貧困戶孫繼槐和貧困戶一起搬進了新居,住進了150平方米的新房。
       
        如今,在通江縣諾江鎮天井壩村,村民們再也不用羨慕貧困村有項目、有產業了,他們都走在水泥路上,住進磚瓦房里,而且家家戶戶發展起了“五園經濟”,“以前看著隔壁村轟轟烈烈地硬化道路、修蓄水池、建新居羨慕不已,沒想到不到半年,我們也只花了2000多元錢就住進了新房。”村民唐昌遼沒想到好日子來得這么快。
       
        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脫貧攻堅成績喜人,其背后還是民生改善的不斷提速。“脫貧攻堅是最大的民生,在實施惠民項目時,統籌兼顧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貧困戶與非貧困戶均衡發展,一起致富,共享基礎設施改善、醫療救助、義務教育、安全住房等各項政策。”市扶貧開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早在2017年,我市便出臺相關文件,處處彰顯市委、市政府的悠悠民生情懷。
       
        立足實際、結合市情,創新干、科學干,巴中人民的聰明智慧一次又一次在脫貧攻堅這場鏖戰中迸發。
       
        和新中國同齡的貧困戶岳天武還記得,小時候和兄弟姐妹擠在一張破床上,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才能在灶臺上看到一點豬肉。而今,他搬進了小樓房,用上自來水,頓頓有葷有素。
       
        曾經如影隨形的貧困變成希望,照亮了貧困戶前進的道路。
       
        相對于物質貧窮來說,精神貧窮更可怕;相對于“立竿見影”的物質扶貧來說,扶志這個硬骨頭最是“難啃”。
       
        為激發貧困戶脫貧斗志,巴中在南江縣小田村探索了“鄉村道德銀行”機制,對遵紀守法、勤勞致富、孝老愛親等進行表彰獎勵,隨后在全市推廣,既扶志,也扶智。
       
        求索者必有所悟,實干者必有所得。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在脫貧攻堅、奔康致富的賽道上,一心向著書寫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巴中探索”目標挺進,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巴中380萬“追夢人”一往無前的鏗鏘步伐!
       
        從封閉走向開放
       
        巴中地處秦巴腹地,綿亙的大山阻擋不了一顆擁抱世界的心。
       
        老區不是封閉的代名詞,越是老區越要解放思想,越要推進開放合作。巴中建地設市以來,因地理條件受限,制約著經濟發展速度。
       
        打開心門,敞開山門。歷屆市委、市政府以開放的思維和視野在更大的空間、更高的層面,發現巴中發展新優勢,拓展發展新空間。
       
        地處秦巴腹地,用傳統眼光看,巴中無疑屬開放“末端”。但用開放的眼光重新審視,又是另外一個“世界”:
       
        巴中位于川陜渝甘結合部,是秦巴山片區中心城市,是《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核心區和川陜革命老區綜合改革試驗區,是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大力支持建設的川陜渝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北向東向出川的黃金通道……
       
        邊遠山區的交通“先天不足”,成為制約對外開放的瓶頸。為此,我市大力實施大交通建設,變腹地為“前沿”。
       
        2010年,廣元至巴中第一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拉近了巴中與外界的距離;2012年,成都到巴中客運列車正式運營,結束了老區不通火車的歷史;2019年,巴中恩陽機場正式通航,為巴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大交通構筑大開放格局。特別是近年來,我市以實施第三輪交通大會戰為契機,以“6橫6縱3環1航”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巴中逐漸成為四川北上出川、東向達海的重要節點。
       
        敞開大門“引進來”,邁開大步“走出去”。我市堅持把開放合作、投資促進作為推動巴中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搶抓“一帶一路”“一干多支”發展戰略機遇,加快融入全省區域發展新格局和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昔日的革命老區因開放而多姿多彩。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進出口商品展暨中國西部國際投資大會上,我市共簽約項目68個,攬金164億余元,發展前景廣闊、商機無限的巴中正成為四海客商投資興業的首選之地。
       
        借力“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西部農業博覽會等一批高質量的開放合作平臺,巴中走出了深閨,走向了世界。好彩頭、泰美克、居然之家、達芙妮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紛至沓來,在巴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中國十大發展型魅力城市”“中國十佳最具投資營商價值城市”“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質量十佳城市”等多項榮耀加冕……
       
        人一之,我十之。數據顯示:1993年以來全市累計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029億元,其中2010年以來到位資金2909億元,占比高達96%。巴中人用開放合作、招商引資的答卷在詮釋“創新創造,苦干實干”,奮力追趕跨越、突破發展。
       
        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巴中的“朋友圈”越來越廣。近年來,我市已成功舉辦6屆巴人文化藝術節,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連續五次走進巴中;光霧山紅葉節入選川東北經濟區十大合作平臺;成巴協同發展深入推進,在交通、教育、科技等領域“全面開花”,東西部扶貧協作和香港各界幫扶務實推進……開放合作的步伐邁得越發寬廣,“山水畫廊·秀美巴中”越發閃亮。
       
        隨著《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落地實施,巴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優勢明顯、生機勃勃的巴中正敞開大門,擁抱世界,擁抱未來。
       
        從落后走向振興
       
        金秋時節,米倉山色彩斑斕,美不勝收。千年米倉道隱秘在這美景之中,而新建成的巴陜高速宛如玉帶纏繞在這美景之中。
       
        一條高速串南北,從此南北一家親。和過去相比,米倉山隧道貫通后,北向出川將不再翻越米倉山,特別是每年冬季大雪封山中斷交通的情況將一去不復返。同時,南江至陜西漢中的路程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為1小時。
       
        20年前,一位來巴考察的外商,從西安坐車到巴中用了20多個小時,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巴中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走了就不想再來的地方。不想走是因為山好水好生態好;不想再來是因為山高水長路太遠!”
       
        交通不暢,閉塞落后,一直制約著巴中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了改變落后的面貌,打通與外界的通道,歷屆市委、市政府為巴中的交通建設殫精竭慮。
       
        從成立地區到2005年,我市打響了第一輪交通大會戰,建成唐巴公路,以及巴中到平昌、通江、南江縣城的干線公路,全面啟動縣城到鄉鎮片區公路硬化工程。
       
        2006年到2017年的12年間,掀起了第二輪交通大會戰,建成廣元至巴中、成都至巴中、巴陜高速巴中至南江段、巴中至南充、巴中至達州、巴中至廣安6條高速公路,建成廣元至巴中、巴中至達州2條鐵路,綿陽至巴中至萬源高速公路巴中段全面開工建設。
       
        2017年9月,我市全面打響了第三輪交通大會戰,集中五年時間,全面構建“6631”(即6縱6橫3環1航)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巴中建成外快內暢、便捷高效的川東北綜合交通樞紐。
       
        2018年11月22日巴陜高速全面建成通車,米倉山不再阻隔巴中人走出去的步伐,2019年2月3日,巴中恩陽機場正式通航,搭起了我市通往世界的空中走廊。“綠巨人”動車即將開行,巴中人民的動車夢即將實現。
       
        “有些不敢相信,我家的核桃都賣到北京去了。”這段時間,正是南江縣團結鄉核桃豐收的時節,團結鄉梭坡村村民劉文貴家的核桃才從樹上打下來,就被販子開著車拉走了。以前,核桃豐收時,劉文貴都是背到街上去賣。現在高速公路修在家門口,山里的農產品成了大城市的搶手貨。
       
        如果說交通是改變落后的命脈,水利建設則是發展之本。
       
        今年八月以來,我市持續高溫,在紅魚洞水庫建設現場,工人們頂著高溫堅守在建設一線,質檢員魯兵手拿瀝青溫度計對混凝土心墻進行測量,一顆顆汗珠順著黝黑的面頰不停滑落。年底大壩實現封頂,這是鐵定的任務,必須完成。
       
        紅魚洞水庫及灌區工程是全國“172”重大水利項目,兼具防洪、灌溉和城鄉生活及工業供水等功能,覆蓋南江縣、巴州區共計30個鄉鎮258個村。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供水、生態、發電等綜合效益的大型骨干控制性樞紐工程。
       
        2013年11月19日,南江縣橋亭的巍峨九龍山下,紅魚洞水庫開工建設,不久,“高峽出平湖”的壯美景象將呈現在大巴山間。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數據為證:
       
        看交通建設,從1949年通車里程僅66公里到2018年末,巴中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7177公里,是1949年的260倍,鐵路通車里程達到128.66公里。
       
        看水利建設,從1949年無水庫、水電站、提灌站、堤防到2019年已建成各類水利工程7.2萬處;形成蓄引提水能力5億m3;有效灌溉面積132萬畝;供水工程受益人口330萬。
       
        看電力設施建設,從建區設市智能電網雛形到2018年末,全市共有變電站90座,其中500千伏變電站1座,供電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實現同網同價。
       
        看通信事業快速發展,固定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2600戶發展到2018年末的43.9萬戶,固定電話通村率達到100%、普及率達到13.2部/百人;移動電話從1994年進入市場到2018年末擁有用戶294.8萬戶,“智慧巴中”和“寬帶鄉村”惠民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城鄉4G覆蓋面達85%、有線電視數字化率達到99%以上。
       
        “今日之巴中與過往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僅是巴中人最直接的感受,也是來巴中投資興業和游客們最真實客觀的表達。
       
        70年長路漫漫,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奮進。新時代的巴中,正以更加昂揚的斗志,不忘初心,團結一致,為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高洪義

      上一篇:河北遵化:張勁芳《姚式太極拳長拳》新書發布會在遵化新巴厘州際大酒店召開

      下一篇: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勝利召開

      圖片新聞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